紅蘋果如08靠設計包裝何變身“金蘋果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88f5bd721e81.52322969.

本報記者李煒 申保珍 肖力偉 李竟涵 胡明寶

新年將至,在陜西省延安市美域高公司,幾萬個紅潤香甜、大小勻稱的蘋果沿著16條選果線前進,經過清洗、分揀、包裝等,將通過電商平臺,以每個6元到60元不等的售價,走活動佈置向全國各地,點綴節日的浪漫和喜悅。

同樣產蘋果,延安為啥能把價格賣到這么高?得益于蘋果產業后整理。圍繞打造現代果業強市,今年延安市提出推玖陽視覺進蘋果產業后整理,著力在蘋果分揀、包裝、冷藏冷鏈、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,不斷延伸產業鏈,提升蘋果附加值,讓果業強,果農富,果鄉美。

冬季的陜北高原寒風瑟瑟,記者走進延安這塊紅色玖陽視覺圣地,感受老區人民做強蘋果產業的澎湃熱情,探尋傳統農產品優勢產區轉型升級的“延安經驗”。

一顆紅蘋果:撐起地方經濟,聚焦世界目活動佈置

國人每食用九個蘋果,就有一個產自黃土高原上的延安城。

一道道溝壑一座座梁,汽車沿包裝盒陡峭的山脊盤旋而上,揚起一路飛塵。到了山頂卻一下柳暗花明,碧藍如洗的天空下,一排排矮化密植蘋果樹在山間平地上整齊排列。這是陜西果業集團今年在延安市安塞區建的2000畝種植基地,將給當地農民帶來新的增收希望。

從1947年產業起步,經過七十年的發展,延安已成為全國蘋果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,全市13個縣區都是陜西省優質蘋果基地縣,今年蘋果總面積達368萬畝,其中山地蘋果面積超過200萬畝。

對延安區域經濟發展,蘋果產業意義重大。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,山多塬多溝多,土質松軟,遇風易起沙塵暴,遇雨易現水土流失,農民單靠種糧食很難致富。然而這里卻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,日照、降雨量、海拔高度……蘋果生長的七項指標要求全部吻合。

“如果沒有蘋果產業,可以想象延安的貧困面有多大,程度有多深。”延安市果業局局長路樹國感慨地說:“一個農民,只要有三畝果園就可以脫貧。”當地農民有一句順口溜:“讓村民種著展場設計果子,包里道具製作裝著票子,開著漂亮的車子,住上舒適的房子,培養出優秀的孩子。”

如今,蘋果產業已成為延安市種植規模最大、覆蓋面展場設計最廣、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。全市100多萬人從事蘋果產業,占總人口的45%,覆蓋有勞動能力啟動儀式貧困人口的70.5%,年人均果業收入5000元以上。蘋果產值占農民可支配收入的50%以上,南部基地縣及北部果業專業鄉村占到農民收入的90%以上。

1944年,中外記者奔赴延安,一系列報道讓世界了解了“紅色中國”。70多年后,一顆紅蘋果再次為延安聚焦世界目光。2015年起,外交部將延安蘋果選定為“國禮”,贈送外國領導人。當年10月,荷蘭國王威廉·亞歷山大走進延安果園,清脆香甜的蘋果讓他贊嘆不已。

2016年10月,經過與多個蘋果主產國的激烈競爭,中國最終脫穎而出,第一屆世界蘋果大會在延安舉辦。人形立牌來自36個國家及國內19個省市的學者、企業代表等齊聚延城,探討如何打造蘋果品牌,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。

蘋果產業做到全國乃至世界領先,延安市委、市政府沒有驕傲自滿,止步不前,而是主動應變,立足國民經濟背景、全球背景,提出“全力抓好蘋果產業后全息投影整理工作,讓群眾在全產業鏈上增收。”在陜西省委常委、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看來,蘋果后整理不是隨意提一個概念,而平面設計是著眼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加快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、創新發展,讓農民分享蘋果全產業鏈的利益,推動延安由蘋果大市向蘋果強展覽策劃市跨越。

一招先手棋:盤活蘋果產業,對接市場需求

幾組數字對比可以直觀說明延安蘋果產業面臨的挑戰:發達國家果品冷藏能力達到總產量的80%,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率近100%,延安不足30%。陜西蘋果加工產值與采收產值比例僅為1.56∶1,遠低于美國3.7∶參展1、日本2.2∶1的水平。日本青森縣年產蘋果90%以上在批發市場拍賣銷售,而延安蘋果銷售普遍通過區域性市場和田間地頭完成。

“過去主要是增加產量,蘋果產下來就能賣掉,現在只有蘋果品質好、品牌響才能賣出去。”延安市果業局流通科科長、從事蘋果種植相關工作30年的段學良告訴記者。

從蘋果市場形勢看,產業發展告別“一花獨放”階段,競爭日益激烈。各地蘋果產業發展迅猛,如甘肅省2015年蘋果面積已達520萬畝、產量350萬噸。相關統計顯示大型公仔,2015年全國人均蘋果產量已達38.67斤,按照當年種植面積5年后全部進入盛果期,畝產2500斤,人均蘋果產量將達到60斤以上。“百果爭艷”,區域競爭開始從大眾轉向高端,從國內轉向國外。誰先瞄準市場需求調整產業,誰就更有競爭力,誰就有更多市場話語權。

從延安自身發展需求看,蘋果產業轉型升級也是刻不容緩。今年,延安市印發玖陽視覺了《關于加快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果業強市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在2016年全市蘋果產值200億元的基礎上,2020年達到400億元,果農人均蘋果收入達到1.5萬元。3年后總產值要翻一番,增收空間在哪里?曾任洛川縣縣委書記、一手打造出“洛川蘋果”品牌的陜西省果業局局長高武斌分析:“延安蘋果種植管理已經形成優勢,靠增加產量提升產值,空間比較有限,發展的核心應該在后整理。雖然現在后整理是產業鏈的薄弱環節,但越薄弱的環節越有發展空間。”

一子落,全盤活。延安市委、市政府聯合下發《關于加快蘋果產業后整理的通知》,明確市、縣兩級將蘋果產業后整理工作納入各縣年度目標責任考核,并作為重要內容。協調市直10個單位明確職責,要求各縣區成立專門推進領導小組,制訂實施方案,支持幫助龍頭企業、合作社、種植大戶做好蘋果產業后整理各個環節工作。

缺資金、融資難、融資貴是制約產業鏈延伸的難點之一。為此,延安市發放補助資金1500多萬元,支持企業、合作社購置智能選果線。每購置一條智能選果線,市、縣各補貼購置價格的10%。與蘋果產業后整理相關的貸款,市縣予以貼息,貼息期兩年。在省外城市建立的“延安蘋果專賣店”,每家可獲市財政補助15萬元。為調動生產主體的積極性,延安市農業局、財政局、人保財險延安市分公司制定了《機揀蘋果價格保險試點實施辦法》,對經智能選果線分揀的蘋果實施目標價格保險。

“后整理就是讓蘋果穿上文化的‘馬甲’,插上品牌的‘翅膀’。”徐新榮打了個形象的比方,“精準對接消費需求,增加高端優質供給,提高延安蘋果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。”優果增效、強果富民,延安市既有信心,更有行動。

一道新工序:分批分級整理,果品效益倍增

想吃蘋果,卻嫌削皮麻煩?不妨試試延安蘋果,“可以帶皮吃的蘋果”是延安人的自豪。然而只重“前生產”、忽視“后整理”導致明顯的錯位反差:近年來,延安蘋果60%-70%銷往全國中高端市場,而在鄉間地頭,60%-70%卻直接進入初級市場。蘋果一頭連著農民、一頭連著市場,從一家一戶的散果轉化為商品,必須經過工業化的后整理。

“過去不少農民將大小、成熟度不同的蘋果混賣,不僅影響品質,還形成了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。”延長縣安溝鎮黨委書記衛關鈺告訴記者,“果商收購后再進行分揀,賺走了一大部分增值效益。現在我們鼓勵農民分批采收、分級銷售,讓收益回歸果農。”

安溝鎮阿青村農民肖宏斌今年種了6畝果樹,除了自產的兩萬斤蘋果全部分級銷售,還收購了三戶貧困戶的1萬斤蘋果。“和過去混賣相比,分級銷售每斤能多FRP賺5角錢。”在今年蘋果生產遭遇小年的情況下,他還比去年多賺了1.5萬元。

“這十多張照片拍的是同一個蘋果人形立牌,就為了檢測外觀瑕疵。除了外表,智能選果線還能給蘋果‘照X光’,有時蘋果長了霉心病,外觀沒問題,里面已經爛了。通過觀察糖度品牌活動曲線,可以準確把‘霉心’蘋果找出來。”在經典大圖美域高智能選果線的操作間里有3臺電腦,蘋果的顏色、大小、糖度、瑕疵等多項指標,都一目了然地在屏幕上呈現。工作人員介紹,熟練工人每天能分揀1000斤左右,智能選果線一小時就能分揀12噸蘋果,檢測也更全面、更精準。

消費需求的升級正在帶動產業升級。通過智能選果線可以精確測出蘋果糖度,根據人們對酸甜口感的不同喜好,有針對性地上市。有效對接市場不僅提升企業競爭力,也給果農帶來了效益。自從加入美平面設計域高公司所屬合作社,洛川縣槐柏鄉西咀村果農趙建鋒的年收益從7萬元增加到了14萬元。

冷鏈建設是蘋果后整理的核心環節之一。在寶塔區新茂臺村萬潤果業合作社新建的冷庫里,果香濃郁,一箱箱蘋果碼得整整齊齊。“每年10月前后蘋果集中上市,通過建冷庫實現錯峰銷售,單奇藝果影像個蘋果售價都在5元以上。”理事長劉海雄介紹,過去合作社有兩座容量40噸的冷庫,已經不能滿足逐漸擴大的生產規模。抓住蘋果后整理的政策支持契機,合作社又新建了一座200噸的冷庫。

而在延長縣中果公司的氣調保鮮庫內,通過調節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,可以抑制蘋果呼吸作用,提升品質。總經理雷銀房向記者介紹:“蘋果放一周年拿出來,果蒂還是綠的,和摘下來時一個樣。”

現代化的進口設備隆隆作響,大小不一的蘋果經過清洗、壓榨、殺菌、超濾、吸附等十多道工序,最終變成琥珀色的透明液體。這是記者在寶塔區磊鑫果汁加工廠的生產車間內看到的景象,這些果汁將以每噸1100美元的價格出口到歐盟國家。“歐盟對農產品進口要求非常嚴格,要進行農殘、黃曲霉素、乳酸菌和重金屬含量等多項檢測。”廠長韓世玉告訴記者,今年公司收購了2.3萬噸蘋果,生產4200噸果汁,向歐盟出口果汁700多噸,創攤位設計造產值3000多萬元。

“延安蘋果本身品質好,后期稍加整理,效益就能大幅提升。”路樹國說。在大眾蘋果市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、中高端蘋果消費市場前景看好的趨勢下,延安市瞄準市場需求“整”,緊盯消費人群“理”,走出了“農民增收、企業增效、品牌增值”高度統一的發展路子。

一次新嘗試:統一打造品牌,各出妙計營銷

在黨的十九大和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期間,洛川的蘋果盆景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。事情起源于洛川縣興農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小剛的一次嘗試,他利用二次矮化果樹技術,把高不超過80公分的蘋果樹養到了花盆里,兼具觀賞和食用價值。依靠蘋果盆景,2016年合作社實現效益30多萬元。

隨著蘋果產業后整理的持續推進,不少果農開始像李小剛一樣,將文章做到蘋果外,實現了蘋果產業全環節升級、全鏈條升值、全主體共享。

“很多人不是不喜歡吃延安蘋果,只是不知道延安蘋果好吃。”寶塔區區長杜鵬說。酒香也怕巷子深,果好還要勤吆喝,品牌是能夠帶來溢互動裝置價和增值的無形資產。近年來,延安市集中力量打造區域公用品牌,要求各縣市統一使用“延安蘋果”“洛川蘋果”“梁家河蘋果”三個品牌。為增強品牌引領效應,在縣區季度年度考核中,品牌與包裝的規范使用可以實行一票否決。

在“梁家河品牌”的核心產區延川縣,今年農業部投資興建的梁家河200立方米沼氣示范工程完工投產。每年可處理畜禽糞污1800噸,為梁家河流域千畝果園提供有機肥。鄉村環境美了,蘋果品質好了,打造品牌基礎更為堅實。延川縣委書記張永祥介紹說,延川縣要求所有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、果農全部使用“梁家河蘋果”品牌商標,并專門請北京的公司設計了帶有品牌logo的包裝箱。2017年,全縣1477戶涉果貧困戶共增收550多萬元。

品牌統一打造,包裝上個性化、小型化才更能對接高端需求。碩果累累的蘋果樹、黃土地上撒著歡的娃娃……洛川縣綠佳源合作社的蘋果包裝箱就像一幅淳樸的陜北風情畫。為了設計這個包裝箱,理事長黨剛良專門跑到西安,拜托陜西美院的學生。人靠衣裝馬靠鞍,9個蘋果售活動佈置價168元,帶動社員畝均增收2000元。

蘋果產業后整理是一項兼具融合性、創新性的創意工程,需要破除思維定勢、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,以營銷模式創新為動力,推動一二三產的交叉融合。

為擴大市場占有率,截至目前,延安已建成國內蘋果直銷窗口138個,“洛川蘋果”信息中心與80個產地縣和42個批發市場建立產銷信息共享,免費開通手機版蘋果信息發布軟件,與阿里巴巴等簽訂網上交易平臺建設協議。

通過給蘋果印上“幸福平安”“牽手一生”等祝福語,頂端果業大大提高了產品議價空間,6斤蘋果的價格從23元提升到啟動儀式138元,產品在電商平臺上供不應求,光發貨單就裝滿四五個文件柜。

從賣蘋果到賣果樹,在洛川縣舊縣鎮的“彩虹蘋果園”里,戴爾等跨國公司的員工認領了391棵蘋果樹,農民定期將品牌活動果樹圖片和生產視頻上傳,一棵樹認領價格1980元,為消費者提供蘋果150斤。

在陜北的藍天黃土映襯下,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景區內的紅色別墅格外亮眼。“一到周末這些房間就都住滿了游客,長假期間,入住還要提前預定。”南溝村黨支部舞臺背板書記張潤生自豪地說。良好的生態環境,讓安塞區被稱為延安的“天然氧吧”,而現在山上的1060畝果園又成大圖輸出了新的旅游增長點。南溝村獨辟蹊徑,在蘋果樹下種油菜。一到春天,粉白明互動裝置黃,煞是好看。今年安塞區首屆油菜花節就在這里舉辦,吸引了50多萬游客前來觀光。

以南溝蘋果采摘示范園為中心,安塞區輻射帶動推廣蘋果樹下油菜種植1萬畝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0多萬元,將黃土風情、現代農業、生態旅游緊密結合起來。延安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長柯昌萬對記者說:“延安一直是紅色旅游的熱門目的地,我們希望通過蘋果后整理推動果旅融合,讓‘紅色旅游’和‘綠色旅游’結合,帶動區域經濟發展。”

白手起家固然不易,高位爬坡更是難得。在全國農產品優勢產區中,延安蘋果產業面臨的挑戰并非自身獨有。延安市抓重點、補短板、強弱項,揚優成勢,以蘋果產業后整理為抓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,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,讓紅蘋果變成了“金蘋果”。

TC:08designfollow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